社会生活亦有“道”.ppt
社会生活亦有“道”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单元道家思想篇,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杨欣,一、开篇语:教材定位,总体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涉及主要篇目,《老子》五章、《胠箧》(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逍遥游》(必修5) 《庖丁解牛》(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带给我的思考,道家思想,玄而又玄,甚至有些虚诞荒缈,在高中语文最后学习的这本教材里,我教给学生什么?之前讲过庄子的两篇文章,在这个单元我想应该是更为系统的对我们所接触到的道家思想进行一个整理,让学生了解到道家思想的源起与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能让学生看到儒道互补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下,学生学习了解道家思想,从中汲取积极的成分。,此处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必要且重要的文化常识 必要: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必须了解。 重要: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有杰出的道家学者出现,可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却绵延后世,可见其思想价值的重要。,2.纠“偏”:透过现象看本质,知人论世,摆脱以往对道家思想的“误解”,就是超然世外,淡泊名利,消极避世。 3.联系现实:个人与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儒道互补。 4.以上三点综合,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5.充分利用教材里所学的内容,特别是思想内容上有关联的课文联系比较来看,培养学生归纳梳理、比较联系的意识。 6.可以补充相关资料,多联系当下生活,强调古为今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7.是否可以当成文言文阅读材料训练来用(翻译、概括、筛选信息)?,二.具体篇目相关解读:,(一)老子思想:《老子》五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庄子∙外篇∙天运》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道”的特点,“道”:无名、无形、万物之源 所以,这里“道”很抽象,不是一个实体。 《老子》开篇设立这样一个概念以便后文阐发其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主张。,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 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不让万事万物意识到“圣人”之功。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庖丁解牛》,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好烦其令”(《种树郭橐驼传》),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章 弱者,道之用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十九章和八十章都是陈述治国主张。,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胠箧》,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庄子的思想,这部分可以将前后所学综合起来,给学生一个系统的认识,也算温故知新,同时注意强调时代背景,看到其特定大环境下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对道家思想有一个相对更客观全面的认识。,1.《胠箧》,这篇文章是对《老子》“绝圣弃智”思想的发挥,可以作为《老子》第十九章的补充阅读,以体会道家思想的一脉相承。 这种“绝圣弃智”,也是庄子“逍遥”思想的条件之一。,2.《逍遥游》、《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内篇·大宗师》) 庄子所谈的“逍遥”,更关心的是一己的生命和精神如何获得安顿的问题,是“养生之道”。(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庄子,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宋国有个曹商,为宋玉出使到秦国,初去时,得了几乘车的俸禄,秦王高兴,加到百乘,这人回来,碰见庄子,大夸他的本领,庄子回答他: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话是太挖苦了,可是当时宦途的风气也就可想而知。 在那种情况之下,即使庄子想要做事,叫他如何做去?,《庄子》的特点就是多寓言,如庄周梦蝶,曳尾于涂等等,来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3.后世影响,一到魏、晋之间,庄子的声势忽然浩大起来,崔撰首先给他作注,跟着向秀、郭象、司马彪、李颐都注《庄子》。像魔术似的,庄子忽然占据了那全时代的身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文艺,——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他们说:“三日不读《老》、《庄》,则舌本间强。”尤其是庄子,竟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他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那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闻一多),3.后世影响,如果说老子的“无为” 思想关注更多的是治国之法,那么庄子的“无 为”“逍遥”思想就更多的由社会引向个人:乱世之中,遇挫之时,如何让自己安身立命,宽慰身心,精神上解除一切束缚。,这种境界重视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心灵和宇宙达到冥合之境,这对于个人超脱世俗功利,使心灵获得慰藉都很有帮助,所以对后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他们在处境窘困,志不得伸之时,更需要借助这种境界抚慰心灵的创伤,所谓“道家是药”,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思想拓开一块得以驰骋的空间,不断创造精神上的新高度,甚至培养了艺术上的创造力。,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李白,在这里,庄子是从哲学又跨进了一步,到了文学的封域。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闻一多,“天上谪仙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辈岂是蓬蒿人”,苏 轼,《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后赤壁赋》) 注意以上三人的经历,三.儒道互补:“儒家是粮,道家是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儒道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办法也有不同而已。它们有些地方是相通的。,儒家、道家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在治国救世的想法之上诞生的学说; 儒家道家很多认识是有共识之处的,比如都认为人性本善,比如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思想中都有与道家思想一致的地方。 就“人”来看(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陶渊明),用教材里的文章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比较,儒家思想:《滕王阁序》(读之可以忘忧) 道家思想:《逍遥游》《归去来兮辞》,当今社会中的“儒”与“道”,“中国的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之后又总是有一个归隐田园的梦想。” 道家思想“在今天仍有意义,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有心灵被捆绑的时候,怎样去追寻自己心灵的自由,恐怕不只是个归隐的问题。”,“今天我们还能从里面得到对生命解脱的期待与向往……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职业,可是如果你能有一个心灵的桃花源,能有一天‘忘路之远近’,其实就够了……这是一种心灵的调剂,是生命的暂时出走……在鼓励生命的出走,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 ——蒋勋,当下社会儒道思想的互补——调节平衡着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社会,,,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读写结合,课后练习 利用道家思想(儒道互补)评判社会现象,相关阅读资料:《中国先哲的智慧》(林语堂著)、《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林语堂著)、《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庄子:永恒的乡愁——人在江湖》《庄子——在我们无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庄子》(闻一多)、《道德经通释》(王强著)、《庄子浅注》(曹础基著) 相关视频资料:《鲍鹏山说庄子》、《于丹说庄子》,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