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ppt
《朝花夕拾》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一、特点,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 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二、中考复习重点,单篇主要内容的梳理和主旨的表达,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四、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五、艺术手法,1、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2、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3、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09年中考题(4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回答23-24题。 23.该书共辑入10篇文章,外加“小引”和““后记”。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是哪篇文章?(1分) 24.该书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超过20字)(3分),答案:23《范爱农》 24.先想“医学救国”后决定“弃医从文”。,六、中考真题,11年中考(5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23~24题。 23.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2分) 24.《父亲的病》一文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 23.长妈妈(阿长)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2分) 24.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3分),七、中考模拟,第一套 1、书籍在鲁迅的成长之路上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书名。(4分) ①“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②对她害死了自己的隐鼠,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③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可是在看赛会前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让作者扫兴、痛苦。 ④作者在南京求学时最初接触进化论心情兴奋,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 2、从《五猖会》到《父亲的病》,可见鲁迅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情感?(4分) 《五猖会》父亲在鲁迅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第二套 1、根据提示填写《朝花夕拾》中相应人物名称(4分) ①“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是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是鲁迅的朋友(范爱农); ③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是鲁迅令人憎恶的邻居(衍太太) ④“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2、“《朝花夕拾》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但这部书却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来说明。(4分) 因为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听油蛉低唱, 蟋蟀们弹琴,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将美女蛇故事等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举一个例子即可,但要紧扣“写了儿童生活”,但“又不是为儿童所写”即“理性批判”,尤其以“理性批判”为主。),第三套 1、根据提示填写它出自《朝花夕拾》中相应的篇名(4分) ①“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出自《琐记》 ②“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出自《无常》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出自《范爱农》 ④“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 出自《五猖会》,2、用双重视角来写作是《朝花夕拾》中的一大特色,请以具体内容为例,谈谈双重视角的运用。(4分) 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孩童时期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以少年“单纯而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了童真世界的美好与缺憾。百草园是“我”儿时唯一的乐园,在这里孩子们任性而为;在沉闷乏味的三味书屋中,先生不愿回答“怪哉”,“我”才知道学生是不该问这事的;好不容易盼到了“五猖会”,在临行前父亲又硬要让“我”背“鉴略”;《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不仅将“我”的全部“痴心妄想”摧毁,而且“连作孝子的计划也完全绝望了”。 ②鲁迅在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同时,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角度出发,抨击封建文化对儿童心灵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的遏制,以及对儿童尊严的践踏。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美女蛇的故事让“我”当时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说“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和赤练蛇美女蛇。”儿时听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把一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作者转而又说:“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