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生的境界.ppt
课文朗读,人生的境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前提准备,随笔和学术文化随笔的一般知识,随笔,散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见解、或评析世态人情,往往给人以心灵的触动,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升华;其篇幅短小,结构自由,形式灵活,可抒情,可叙事,还可评论。,学术文化随笔是一种以学术文化领域的某些现象、理论、观念、思潮为写作对象的随笔,这一类随笔或展示作者的某个新的发现,或表达作者的某个新的见解,或谈论作者的某种独特认识,或阐明作者的某种深刻思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自如。,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 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通读课文,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将自己的说法与其他同学的说法进行比较,判断谁说的更准确。,请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将其他同学的回答当做以“下列对课文中心论点的把握,哪一项最准确”为题干的选择题的答案选项,完成对这一选择题的回答,并思考理由。,辨清文章观点,“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采取“先假定,经比较、甄别,到认定”的思路。,提 示,辨清文章观点,“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这一内容似乎只在文章的末段有所论述,其他部分并未提及,而且也没有在侧面、或间接地针对它进行论证,可见,“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也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答 案,辨清文章观点,“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二者中会不会有一个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呢?如果有一个是的话,哪一个是呢?,采用比较的方法。 过程:初步认定—实际分析—进一步认定。,提 示,训练巩固,结合多方面相关因素,通过比较、甄别,指出“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为什么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句话谈的是觉解的作用,是觉解在一个人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谈哲学的任务。 这句话是作者在引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提到的,它在文章中起的是服务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从“通常情况下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都是判断句”这一原则的角度去看,该句不是这样的判断句。 “觉解”一词在文章虽反复出现,但作者并没有以其为论述的中心,文章的其他内容并没有围绕它展开。,答 案,沉淀总结,,假定,比较,甄别,认定,,,,,作 业,1.回忆课上所学,梳理确认议论文中心论点时需考虑的因素。 2.课外选读一篇议论文,再次体验“先假定,经比较、甄别,到认定”的挖掘文中观点的过程。,第二课时,假定,比较,甄别,认定,,,,,思 路,要把目光聚焦于文章观点、说法或语言习惯不同于自己或常规的地方,聚焦于文章内容表面错位或貌似矛盾的地方,聚焦于内容上让我们容易产生联想或进行演绎的地方。质疑,往往需要我们用假设法、联系法、推演法等。,质 疑,是一个从表层到里层的挖掘过程,是一个在广泛联系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进行比较辨析的过程,所以,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多的层面进行思考、辨析是思辨的基本方法。,思 辨,示 例,“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假设法。,提 示,问题,(1)“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应该说都知道有社会的存在,除非是尚未懂事的儿童,难道只有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的人就不知道有社会存在吗?,(2)“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就现在这个时代来讲,我们所有人中没有一个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3)“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作者为什么说“超道德价值”?,(4)“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这里所说的“圣人”与通常所说的“圣人”有什么不同?,(5)“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洞穴”的寓意是什么?,(6)“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超越理智”是什么意思?,研读课文,在思辨中提出一系列质疑问题,(1)“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应该说都知道有社会的存在,除非是尚未懂事的儿童,难道只有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的人就不知道有社会存在吗?,“了解社会的存在”包含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社会中其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这里的“了解社会的存在”的人指能感觉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能够有觉解地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答 案,研读课文,在思辨中提出一系列质疑问题,(2)“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就现在这个时代来讲,我们所有人中没有一个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联系其后一句“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展开思考,我们就会明白“现在”是“应该成为”之前的时候,即对社会、对宇宙没有什么觉解的时候,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再进一步联系后文的“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现在就是的人”是指未经哲学教育的“自然的产物”,不是指我们眼下时代的众人。,答 案,研读课文,在思辨中提出一系列质疑问题,(3)“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作者为什么说“超道德价值”?,道德,涉及的范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天地境界涉及的范围则超乎社会整体之上,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所以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答 案,研读课文,在思辨中提出一系列质疑问题,(4)“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这里所说的“圣人”与通常所说的“圣人”有什么不同?,通常所说的“圣人”,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孔子。这里所说的“圣人”则是从人生境界角度去界定的。作者说,“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可见圣人的标准比通常所说的圣人标准低得多,达到天地境界即为圣人。,答 案,研读课文,在思辨中提出一系列质疑问题,(5)“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洞穴”的寓意是什么?,运用比喻,“洞穴”指既狭小又昏暗的空间。其寓意是,一个人狭隘的感觉所构成的世界是非常狭小,非常昏暗的。,答 案,研读课文,在思辨中提出一系列质疑问题,(6)“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超越理智是什么意思?,理智,毕竟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一旦与宇宙同一,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也就超越了自身,也就超越了理智。,答 案,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1)人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2)人应该学习一点哲学,这样可以使自己走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生活中,不能做懵懂无知、随波逐流的自然境界的人。 (4)成为天地境界的人并不神秘,关键要有觉解。 (5)学习时要有一种质疑思辨的精神,并训练相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大。,要 点,怎样理解“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另外,作者为什么说“可能”有所贡献,而不说是“一定”有所贡献?,“中国的哲学”既面向社会,引导人们进入道德境界,又超越人世,帮助人们走向天地境界,所以说“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因为未来世界里,科学将战胜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同时人们还怀有超越人世的渴望,这就形成人们既入世又出世的状况,这就决定了“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哲学”就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因为这是作者就中国哲学对世界未来哲学的贡献作出的或然性(可能性)推断,而不是必然性推断,所以措辞上用“可能”,而不用“一定”,这样表述,语言更严谨。,训练巩固,答 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所事事,吃饱了混天黑的人。,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周恩来,曹操,司马迁,道德,自然,功利,天地,______境界,______境界,______境界,______境界,,,作 业,请选择社会众生中的一员,或是一个历史人物,又或是一个文学形象,结合这一人物的特点,确定其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境界中所处的位置,然后依据课文所谈到的该境界的人的特点揣摩他的心迹,为其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内心独白。,